能源经济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背景下,能源经济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政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本专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坚实的经济学基础,还帮助他们深入了解能源市场、环境政策和新能源技术。如果你正在寻找一个具有高应用性、发展潜力大、就业前景广阔的专业,能源经济无疑是你的理想选择
专业介绍
本专业将能源和经济结合起来,包括能源的战略选择、能源的融资、能源的预测、能源企业的组织形式等,以能源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经济管理方面的内容;主要学习能源经济及其运行管理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熟悉能源经济运行规律和能源政策法规,熟练掌握现代能源经济分析方法及管理技能;能在能源企业、政府能源管理部门、能源交易及中介组织、教学及研究机构等单位和部门从事能源预警预测分析、能源政策研究、能源管理等工作。
培养目标
能源经济专业面向国家“双碳”目标,面向国家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重要战略下所形成的对能源经济分析及管理人才的紧迫和长期需求,以打造辐射全国的特色专业为目标,形成了能源环境规划与管理、能源技术经济评价、能源企业节能减排管理、能源市场与能源金融主要学科方向;
致力于培养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具备系统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能够同时从公共政策视角和产业组织视角理解能源问题,掌握能源预测、能源金融、能源产业组织等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采用相关计算机编程语言和大数据科学方法,独立地进行能源经济管理与政策分析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培养上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实战能力,毕业后能够胜任政府能源与环境管理部门、能源企业、大中型企业能源管理部门、各类大中型能源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能源经济规划、管理、科究等相关工作,满足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在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过程中的人才需求。
毕业要求
符合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得的知识、能力、素质和人
格要求的具体描述。
A.构建应用经济学基础知识体系,培养经济学分析视角;
B.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理解能源和环境问题;
C. 从产业组织视角出发,理解能源和环境问题;
D.分析与解释能源和环境体系运行规律的能力;
E.多维度评价能源与环境政策的能力;
F.发掘、分析、处理问题,用科学方法对能源经济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
G.有效沟通与团队合作及项目管理能力;
H. 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能。
主干课程
-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
产业经济学
-
能源经济学
-
消费经济学
-
能源战略管理
-
能源企业经营与管理
-
能源期货市场与交易
-
环境经济学
-
能源项目管理
-
可再生能源利用
-
能源价格理论及应用
-
能源金融理论与实践
-
环境管理体系以及会计学
-
统计学
-
国际贸易
-
货币银行学
-
计量经济学。
《能源经济》专业课程结构图
《能源经济》专业的研究方向
-
能源市场分析:研究能源市场的运行机制、价格形成和市场竞争。
-
能源政策与管理:研究能源政策的制定、实施及其效果评估。
-
可再生能源经济: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经济效益和推广策略。
-
能源与环境:研究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其政策应对。
-
能源技术经济评估:研究新兴能源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和市场前景。
授予学位
学生在规定修业年限内取得本科毕业所要求的学分,并符合我校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经 学校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经济学学士学位并发给学位证书。
职业发展
能源经济的范围其实是很广泛的,像现在比较流行的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生态经济等等这类的涉及到能源问题,节能环保的都可以囊括在能源经济里面。能源问题现在是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国家层面上对能源经济是非常关注的,在将来以后的时间能源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更多的是国家的大力支持。就业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全球能源短缺,这应该是个比较热门的专业,从事政策面研究的可能性较大,政府机关的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国家能源局等单位,大型国企也是就业方向之一。大中型能源企业的经济师也是个很好的就业方向。
毕业生适合在各类能源经营与管理部门、事业单位、各级银行和金融机构、能源企业及下设能源规划与管理部门、跨国能源生产与贸易企业、能源物流企业、能源投资与交易机构从事能源生产经营管理、能源期货与期权交易、能源国际合作与开发等工作,从事上述各类能源领域的调研咨询、政策分析、市场策划、业务操作与管理等工作,也能够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能源经济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以下工作:
-
银行柜员
-
销售代表
-
项目专员/助理
-
出纳员
-
人力资源管理人员
-
财务助理
相近专业
-
经济学
-
经济统计学
-
国民经济管理
-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
商务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
经济工程
-
数字经济
《能源经济》专业学校排名
-
中国人民大学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重庆大学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山西财经大学
-
湖北工业大学
-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
内蒙古财经大学
-
山东工商学院